韩非主张“明法”,不光要求民众守法,也要使群臣不能“背法而专制”并要求君主“守法责成”。
申不害是韩非之前的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,“术”治的理念就是他提出的,申不害在韩国为官时,韩昭侯非常信任他,申不害也多次对韩昭侯言明君主当以身作则。一次,申不害向韩昭侯请求安排他的堂兄一个官职,韩昭侯拒绝了,他说:“先生前日才与我说君王也要按照国家的法令制度来处理事情,现在您的堂兄并无才能,我如若任命他为官,岂不是与先生所言相悖吗?”申不害闻言很是惭愧,主动要求接受处罚。
法令有一个特点叫做普适性,对所有人都有制约作用,但很多时候制度的破坏者往往就是制度的制定者,而且比起执行制度的热情,通常人们制定制度的热情更高。如果领导向下属提出了刚性要求,而自己却不做到,下属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按要求去做,而是你都不做,我凭什么要做?确实,多数时候下属不会当面指出此事,但是他们会和别人说,也会消极怠工。所以韩非讲了这样一句话: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,以积怒而御积怨,两危矣。因为下属这样的表现导致领导心里有怒气,而下属们心里有怨气,有怒气的上级去领导一群有怨气的下级,对双方都是很危险的。
你作为上级,人们听你的言论观察你的行为,判断两者的一致性,如你言行不一,下属有按你说的做的,也有按你做的做的,也有很多左顾右盼不知所措的,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是优秀的下属不再信任你,糟糕的员工效仿你,居中的那群人明哲保身。事实上无论你是否意识到,你作为上级就要承担“典范”的角色。有些人没认识到这一点,反而认为因为自己是领导,可以按照另外一套规则行事。这是错误的理解,因为很多时候下属不见得会按照你说的做,但会按照你做的做,他们认为你做什么他们也可以做什么。
这里的典范分析不光分析你的行为,还包括你提拔的员工的行为。不仅你是典范,你选择提拔到重要职位的人,也会向公司传达出强有力的信号,让大家知道你真正相信的价值是什么,你的提拔决定和你平日说的价值观是否一致?如果你天天大讲特讲:公平、付出就有回报、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……,但是在提拔员工时提拔的都是你的司机、你的助理,你的漂亮女秘书……,想一想下属们会怎么评价?以身作则不是做样子,要确实行动起来,如果是一个营销驱动型的公司,那么老板就必须抓营销,假设一直是靠一个副总抓,往往公司做好了以后老板被副总给开除了。
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中,把经理人的能力分为五个等级,第五级经理人是最高的一级,这类经理人的表现是:当一切很顺利的时候,第五级经理人向窗外看——把功劳归于自身以外的因素,如果找不到特定的人或事件,他们就把功劳归于运气。如果事情进行不顺利,他们会朝镜子里看,自己来承担责任,而不是抱怨运气不好。现实当中很多经理人时这样的:业绩不佳时向窗外看责备别人,一切顺利时在镜子前精心打扮闪亮登场。
孔子讲的:其身正,不令而自行。其身不正,虽令而不从,政者,正也,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。其中内涵都是相通的,只是表达方式差异而已。